跨文化启示生命中的简单困惑
文/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样?” 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水是个什么玩意?”
这便是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上的必备故事,演讲者由此便能展开寓意深刻的说教。这个故事似乎稍好一些,不比其他俗气的故事那么胡扯……不过,你们若以为我会将自己喻作智慧老鱼,向你们这些小鱼儿阐释水的含义,那还是省省吧。我可不是什么智慧老鱼。
这个鱼儿的故事要表达的观点很简单: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往往是最难发现、最少谈论的。当然,这句话说出来也是陈词滥调--但事实是,在成年人的日常之中,即便是陈词滥调,也可能攸关生死。或者,这大概便是我在这个清爽的早晨,想给各位的建议。
我做这样的演讲,我主要想给各位说说教育本身意义,以及对于即将取得学位的人而言,你们所拥有的并非只是物质回报,更有实实在在的人文价值。因此,我们还是说说毕业典礼演讲上的那条最简单、最常见的话语吧--即,“人文科学教育并非知识填鸭,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
如果此时你们同大学时代的一般人一样,那肯定不愿听到这样的话,反而会觉得这样的话语是一种侮辱,因为你们已经无需任何人来教你们如何思考了--既然已经获得了一流大学认可,也就证明,你们早已懂得如何思考。但我要跟你们说,对于这样的选择和理解内容,并非关乎思考能力,而是在于对内容选择本身。这就是“学习如何思考”的真正含义。
如果你觉得自己完全能够自主选择你的思想内容,而且觉得讨论如此显而易见的事没有价值,我建议你先考虑一下那个关于小溪里的两只渔夫和一个捕鲸船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几分钟,不去怀疑讨论显而易见之事值不值得探讨。
再来说一个具有教育意味的小故事。在阿拉斯加的一个偏远村庄,有两个男人坐在酒吧里,他们正在争论上帝是否存在。当天气变得恶劣,一名无神论者开始祈祷请求上帝帮助他找到路。他跪下请求救助,但当他被救出后,他告诉人们他的祈祷没有得到回答,是两个爱斯基摩人偶然经过并引导他回到安全的地方才成功地找到了道路。
从文化科学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展示了不同信仰模式和理解方式,它们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即使经历相同的事情也能带来不同的收获。这鼓励我们包容多元化信仰,因此,我们绝不会断言某个人类解读正确或错误,而另一个人类解读是不好的,或是不好的。不仅如此,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这些个人模式和信仰来源于哪里,从内心哪个地方?
似乎,每个人对世界及自身经历意义构建方式,就像身高或鞋码一样天生固有;又或者像语言那样,是从文化中吸收过来。而我们对意义构建看似并不来自于个人自觉或刻意选择,而像是自然形成的一部分。
正如那位无神主义者十万分确信爱斯基摩人的出现与他的祷告毫无关联;许多宗教徒也同样相信自己的理解,无疑,比无神主义者的坚定还要令人反感至少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但实际上,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自大的确信以及思想封闭,就像一个牢狱,将其囚禁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已被监禁。此时,我想要强调的是,“教学我们如何思考”的真正含义:少些自负,更些批判意识……因为,有许多我轻易就接受为真的事,却后来发现错得离谱。
通过长时间寻找真理,我终于明白这一点。我相信座下的每一位同学都会体验到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