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笑容老人的怀抱是不是就像一本旧书翻开时满是尘埃但依然温暖带着孩子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情感的纹理
在中国,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家庭:孩子生下来,到底要不要给带?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有一位小媳妇,在公交车上说出了这样的话:“生下孩子,就应该奶奶带。孩子跟他家姓!她要是不带,以后养老可别指望我!” 这句话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不能因为跟父亲姓,就把带孩子的责任重重地压在婆婆身上呢?
我的闺蜜小敏,在怀孕时,她的婆婆郑重其事地对她说:“我不喜欢孩子,也没带过孩子,你生下来别想让我帮忙带,你找你妈帶吧。我可以出钱,至于你是想去月子中心、还是请育婴师或是保姆随便你。” 小敏失落地向我抱怨婆婆的冷酷无情。我安慰她,要尊重老人的选择,老人既然不喜欢孩子,就别为难她了,至少会给钱帮你。
然而,当月嫂走后,小敏婆婆却主动接手照顾孙子,一手拎了一大包蔬菜水果,一手拎了一大袋子的育儿书籍。她苦读育儿书籍,说:“不会就学!没什么难的。”一个月下来,她把照顾孙子的又白又胖。她爱不释手地说:“看到孩子,我觉得带孙子是我的责任,自己的孙子自己带才更亲。”
所以说凡事不要强求,要看老人的意愿才是。老人们无论带不帶子供养都是他们自由,他们操劳了一辈子,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轮到我们回报他们了,不要把养育子的义务全部推到他们身上,让年轻的一代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对于是否应该由老人帮助抚养孙女,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矛盾型的人觉得被情感和道德绑架,每天帮忙完全没有自由,他们心里不愿意,但却不好意思开口。
新潮型的人不是不愿意帮忙,但觉得只有亲自养育才能体会做父母的不容易。
传统型的人愿意帮助,因为这是享受退休生活的一个方式,同时也能减轻年轻人的压力。
时尚型的人认为没有义务帮助,因为这是年轻夫妻应尽责的事情。
需求型的人则认为只要有能力就应该主动参与,因为这关系到与宝贝之间的情感联系。
每个人对这一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真正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理解并尊重每个家庭成员内心的声音,以及他们为家庭所做出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我们能找到一种平衡,让所有人都感到被爱,被尊重,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