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奋斗名人的事例刘同曾经迷茫孤独但他人生的道路是反复的证明
文/上官云、王鑫
凭着独特的观点和小清新式的写作,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很有“人缘”。继2013年推出《谁的青春不迷茫》畅销百万册后,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7小时内即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在很多人眼里,“孤独”可能与刘同无关:刘同,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出了书,33岁任职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工作上颇为成功,是标准的“高帅富”。但与大多数80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惘、选择工作时的彷徨。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假装潇洒,内心却总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提起高中时光,刘同说那是一段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男同学们有阿迪、耐克的运动服运动鞋,他没有。在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帮忙买好水放在一旁。“那时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讨论,试着插话,可没人理,我特失落。”刘同曾经做过一件最“二百五”的事,为交到朋友,他写小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入垃圾桶。
除了没有友情,大三的时候尝试了改变自己的人际关系。他开始主动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与不同的人交流沟通,这样他的社交圈逐渐扩大起来。但这种改变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个过程。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着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那时 刘同已经上高三了,再次重新开始学习从高一起就没有学过的小学数学。跟着老师复习节奏,每当复习完一个小节,他就要求自己把所有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位列前三名。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若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稍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大一的时候,每天都会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他把所有问题都写成日志之后,将会形成一个结论—以后遇见这些事情应该这样去处理。
每天解决一个问题,一年300多个问题,加起来四年就是1000多个问题。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其实只需要解决几个核心问题,如亲情友情爱情未来等。而大学四年的时间,如果能将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那么大学四年之后很多问题就会被你解决过两遍、三遍。当面对人生许多困惑,也包括面试官刁难你的时候,你都可以很快回答他。”
此后的随着阅历增加,不仅仅是工作中的挑战,更是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让他认识到了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忘我的成长。他解释:“孤独感觉太棒了。那不是失败,而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一种最好时光。”
写作之魅力
《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讲述33个故事覆盖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多个截面,不仅回忆起个人大学开学前夜空荡寂静,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在拿起行李箱转身瞬间感情喷涌,更诚意述说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坚持又妥协的心路历程...... Liu Tong 说 自己写书不是卖弄隐私,而是给读者另外一种思考的问题角度,“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我,对于Liu Tong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过去,并且为未来的决策提供新的视角。在他的看来,无论何种情况,只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便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剧烈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住自己的脚步,从而继续向前迈进。这对于Liu Tong来说,就是一种既强大的心理防御,又充满希望的情绪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