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风华第一桶金鲁冠球的逆袭故事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他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但收入微薄。他和母亲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米面加工厂。然而,由于禁止私人经营,该加工厂又关闭了。
为了偿还债务,他们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不过,即便受到重创,也没有让鲁冠球放弃。他看到了人们缺乏铁锹、镰刀以及自行车修理的问题。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他开办了一间铁匠铺,不久后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当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时,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事,都尝试去做。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里,无论是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还是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产品,这些都成为了他的原始积累。而1978年的春天,他工厂门口挂上了多块牌子的标识,并雇佣300多名员工。那一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制造有限公司(即今天万向集团前身),并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
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然未能入场,但他依然坚持,在外摆起地摊,用低价销售高质量产品,最终获得210万元定单,从而打出了名气。此役,使得他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