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传奇初现第一桶金引领青春梦想的曙光
鲁冠球:逆袭之路,第一桶金铸就辉煌
在人生的长河中,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而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物质有利于磨砺意志。当企业家只会享乐,不思进取,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那么他很可能成为败家之犬。
2007年,在接受美国媒体的深度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坦言,他的创业动机源于对更高生活质量的渴望:“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将一生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你将永远是个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做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出困境。”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他父亲在上海的一家医药工厂工作,但收入微薄。他和母亲过著艰苦的乡村生活。15岁时,他放弃了学业,被介绍到当地铁业社当了一名打铁的小学徒。但三年后,由于人员整顿,他被辞退回到了贫穷的家庭环境。
然而,这段经历并未让鲁冠球失去斗志。他决定自主创业,“没有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便,便筹资购买设备开设了一个小型米面加工厂。但由于政策限制,该厂也只能暂停营业。在偿还债务过程中,他不得不卖掉三间老房子。
尽管遭受挫折,但鲁冠球从未放弃希望。利用“停产闹”的机会,当地居民无法买到铁锹、镰刀、自行车等必需品,因此他又开始经营一家小型铁匠铺。这次尝试迅速成功,并且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随后,在1969年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必须有农机修理厂的情况下,富有经验且知名度较高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接管已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接下来10年内,以作坊式生产方式制造犁刀、铁耙、万向节及其他五花八门产品,鲁冠球逐步完成了初期资金积累。在1978年的春天,他已经拥有多个品牌牌匾以及300多名员工,并将他的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日万向集团前身)。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逐渐启动发展,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将资源集中用于生产专业化汽车零部件——万向节。当年的秋天,这批产品成为了全国订货会上的热销商品,为其打开了国门的大门。
1980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即便被拒绝进入展览区内展示自己的产品,但并不气馁。在场外张贴广告,用低价销售高质量产品,最终以210万元巨额订单击败所有竞争者,从而获得重大的商业成功,同时也提升了个人影响力和品牌形象。这一系列举措奠定了万向集团未来辉煌成就的基础,让世界认识到了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人物——张津瑞:85后青年再起,与梦想抗争;王树彤:故事背后的真相,让你的机会不会再消失;罗志祥:站出来,为梦想加油!
更多励志人物故事,请访问http://www.li96.com/lizh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