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反复的励志事例素材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
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来瞧瞧。瞧瞧之后,更吃惊。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不忘修身养德、狠抓自己活思想、狠斗私字一闪念,都在这里体现。他不是我和我所见的一些人那样,只是自我批评挂在嘴上开会说说罢了,他有具体措施,在行动上落实。
道光二十二年,他三十一岁,从十月初一那天起,就爆发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写下来,以便触目以俱克治。他每日写下自己的过失,无论是在言语行为还是思想感情上,都要诚恳地记录下来,并且坚持不懈,每次犯错后都会及时进行自我检讨和改正。
他还特别强调,要对待自己的家庭成员也要严格要求,即使是父母,也不能放纵他们,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念。在一次函电中,他提醒弟弟不要因为官职而骄傲,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并且教育儿女要勤劳朴实,不要贪图享乐。
他的这些行为和言论,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个人的确是一个真正的励志人物,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个人品德方面,他都是一个楷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形象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有时候他也是被动地接受权力安排,对于一些问题处理起来也比较保守,这让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