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楷模马云的创业传奇
一、学数学不如学英语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目标北大,只考上杭州师院;三年高考,一年数学成绩1分,一年成绩19分。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期间,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马云说,“我当年学英语,我没有想到后来英文帮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认为对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问题功利性很强的话,肯定会遇到麻烦的。” 后来这位“杭州最棒的英语老师”因为英语好的原因,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债没讨成,却促成了他与互联网的十年姻缘。
互联网本来就是“舶来品”,马云流利的英语赋予他一张“国际通行证”,使得他有机会征服《福布斯》记者,早早登上了《福布斯》的封面;使得他可以结交杨致远、孙正义甚至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物;使得他可以穿梭在达沃斯论坛,让大家记住阿里巴巴。这一切都促成了马云的国际化视野,使他能弄来资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高举目标远大
虽然马云绝非天生丽质,但后天的“难自弃”让他笑到现在。
1999年春天,阿里巴巴创办之初,马云向仅有的18名员工信誓旦旦:“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的前十位。” 他为阿里巴巴确定了一个宏伟目标,即成为80年的持续发展企业,并希望能够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他还表示,“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现在只知道装水管和安置厕所,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而且经常改来改去。一切只是一个雏形,可以这样说,我们正在打下几栋楼房,现在这些基坑都已经打好了。”
三、选对偶像,不怕当粉丝
在今年第二届阿里巴巴网商大会上,当着杨致远面前称其为“偶像”。确实,没有杨致远,对于马云来说,是人生轨迹将要改变的一刻。当时,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并且看到了雅虎,这也让他的职业生涯发生转变。而随后的合作,如引入孙正义投资、拿下雅虎中国,以及最终香港上市,都离不开那份特殊的情谊。
四、口才与精神控制法
如果将那些精彩言论出版一本书,那一定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实。在一次央视录节目时,有编导曾评价他的表演,说:“太夸张,不像是好人。” 马云凭借出色的口才吸引了一批人才,加盟至今依旧是一股不可小觑力量。他还用3天时间给伙伴们考虑是否加入,而他们迅速作出了决定,这也是另一方面展示了他的魅力和影响力。
五,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事业
作为阿里的核心指导原则之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事业”体现了他的理念。在销售过程中,他要求销售人员不要盯着客户口袋里的钱,而是帮助客户把钱变多,然后再从中抽取一点,这样既保护客户,又保证自己的利益。
六、倒立思维
如果把整个世界倒过来说,它会变得完全不同。这不是理论上的东西,而是每个阿里人的必修课。2005年的《福布斯》杂志刊登了一幅淘宝网员工贴墙倒立照片,还提及这是淘宝网员工招牌动作。这种方式让人们认识到了竞争对手之间存在差异,从而采取相应策略,以己之长攻对方之短。
七,无办公室文化靠团队协作
为了打击办公室文化,每次换岗频繁就能解决问题。但对于一些坚持办公室文化的人来说,他们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理解这种不同的工作环境。而对于那些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来说,他们会发现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因为它鼓励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减少了官僚主义和管理层面的障碍。
八、中医武术智慧运用于商界战略决策中
据说,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作品中,有关太极拳与少林寺武术等内容深受馬雲青睐,這種對武侠小说情有独钟,也讓馬雲結識金庸先生。此後,与金庸先生多次西湖论剑自不待言。而作为东道主,被誉为武林盟主的是谁?自然是王志东。但當時新浪才是老大,所以這個位置應該由王志东來擔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充满变化与挑战吧!
九、拥抱变化:永恒主题
总结起来,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商海搏击中的历程,或是在追求个人梦想或实现社会责任感时,都有一种共同点,那就是不断地寻找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并勇敢地迈出脚步。不畏惧困境,不畏惧失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如果不能适应新的规律,就无法抓住机遇,就无法成功。因此,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你都应该勇敢地迈出一步,为你的梦想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