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成功励志故事揭秘如何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 励志故事
  • 2025年05月07日
  • 一、自我培养: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 用一张白纸,画出一个个圆圈,填上自己的想成为的身份(任何身份),然后在圈圈旁边画横线,在旁边写上实现这些东西要做些什么,并且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东西。如: 作家:第一本书的计划——20岁(10月3日)之前送自己的礼物(倒推法)——9月1号完稿联系出版社——8月5日润色文字——7月15日前基本构架完成——……大学毕业前5本书——…… 健康丽人:运动的习惯——棒球

数据驱动的成功励志故事揭秘如何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一、自我培养: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

用一张白纸,画出一个个圆圈,填上自己的想成为的身份(任何身份),然后在圈圈旁边画横线,在旁边写上实现这些东西要做些什么,并且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东西。如:

作家:第一本书的计划——20岁(10月3日)之前送自己的礼物(倒推法)——9月1号完稿联系出版社——8月5日润色文字——7月15日前基本构架完成——……大学毕业前5本书——……

健康丽人:运动的习惯——棒球、网球、羽毛、乒乓;——养身的习惯——不吃垃圾食品;——其他好的习惯——早晨起来一杯水、早睡早起……

语言达人:日语 ——两年;德语;希腊语……

注意一定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设计,因为爱自己所以悉心地教育自己,对自己负责,做自己的守护者,为自己设计人生。不要一味的模仿,要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不要跟别人比较,不要上别人的擂台,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让全世界都陪你玩。

加上自己最近的经验:

我一直提倡自我培养的理念。这样的理念让我的生活非常精彩,我在任何一个群体中绝对是最特别的那一个。在每一段时间里,一项或者两项你想获得的知识,并且安排出固定的时间。

例如我的主特长是法律,围绕在这个主特长身边的是我最近想要了解的西方美学方面的知识,我每天早上或者睡前起来都会安排时间看一会儿这方面의书,以及我的生活娱乐也会围绕着这一领域。我会与朋友一起去参加各种画展。

过了一年,这个就会成为你的副特长,你会比身边的人对艺术的一切灵敏度高许多,如果你还想加深,就两年、三年绝对可以让你成为内行,而且以后你不必刻意,你会自觉汲取。这利用这种方法,我已经将文学和书法成为我自动运行的一种副专长。不过书法是我终生的追求。

注意,不要盲目强迫自己,一定要自己真的爱,当你享受到自我教育和爱护自我的乐趣,你会更加热爱。你需要不断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流。尤其是在两到三年内,每天集中大量时间看书的人后面会遇到瓶颈,那么我们就要从更加宽广平台汲取信息,所以绝对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流,让知识共享。

二、遇事做事

回到开始的问题,我们如何找到我们喜欢的事情?这是一个需要用整辈子去解答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大人们给出了他们建议,比如李开复说“从心所欲”,Steve Jobs说“follow your heart”。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那个能让我感受快乐和满足感的事物。我是一个信管专业的人,但高中时期却非常喜欢经济学,现在时常怀疑相比信管,是不是更喜欢经济学。但事实是,这样的思考往往浪费了很多精力,而且思维深度没有进展。

直到看到 CNN 上 Wal Newport 的文章 “Why follow your passion is bad advice?” 后,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理解。在中国成长的大多数孩子们,有一种特点,就是相比思考我们真正喜欢什么,我们更习惯于思考“什么更有利”。同时,我们不擅长为那些我们喜歡的事情专注并付出努力。如果让没有学会走路的人去思考跑步到底是什么感觉,那么我们的答案就是无法得到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很难发现真正喜歡的事物,因此过多考虑这个问题反而使得我们变得犹豫不决,不敢把手头的事情做好。

那么怎么找到那个能带来幸福感的事业呢?

做好手头工作。

我们可能存在认识上的盲区。

出走之后再回来

哈佛首任女校長 Drew G. Faust 在08年的致新生演讲中说:“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先尝试你的梦想之作,然后如果确实不可行,再回到现实中的工作,这时候也能踏踏实实地进行而不会感到迷茫或是不确定。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必须但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不被情绪左右,而应该勇敢地向前迈进,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的能力和潜力。不论何时,只需记住,无论何处,都有一条通往梦想之路,而选择是否跟随这条路,全凭个人决定。而现在,请问您准备好了吗?趁现在没死赶紧去实现您的梦想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