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芯菱背后的成功之谜隐藏在她帮助过多少人中

  • 励志故事
  • 2025年05月07日
  • 沈芯菱(1989年11月-),云林县人,出身贫穷摊贩家庭。她的故事,从一个11岁的小女孩开始,逐渐展现了她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坚持。她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更影响了许多人。 “我的终极目的,是把发言权、诠释权,从上位者,还给那些在太阳底下默默低头流汗的人。”少女慈善家沈芯菱的故事,让人们钦佩不已。 她的成长背景让她更加能感同身受。当年,她看到柳丁贱价,被农委会反驳,但她没有放弃

沈芯菱背后的成功之谜隐藏在她帮助过多少人中

沈芯菱(1989年11月-),云林县人,出身贫穷摊贩家庭。她的故事,从一个11岁的小女孩开始,逐渐展现了她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坚持。她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更影响了许多人。

“我的终极目的,是把发言权、诠释权,从上位者,还给那些在太阳底下默默低头流汗的人。”少女慈善家沈芯菱的故事,让人们钦佩不已。

她的成长背景让她更加能感同身受。当年,她看到柳丁贱价,被农委会反驳,但她没有放弃,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最终迫使政府改变立场。这件事情让她意识到,即便是小小个人的力量,也可以拓展到无限大。

12岁的小学六年级,她就架设免费的线上教学平台“安安”,迄今累积350万使用者上网学习。14岁时,因为看到了农产品价格过低的问题,她向报社投书,并与农委会打笔仗,这次事件还推动了“全民吃柳丁运动”。

15到18岁,她将关怀的范围扩及更多的弱势团体、青少年、原住民和媳妇;19岁时,她用相机记录下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影像,这些照片后来被展示于北京奥运办展出。

21岁时,正当许多年轻人还赖在家的年纪,而沈芯菱却似乎过了一生。人们看她,都说:“太优秀!”然而,她却说自己平凡,“我是一个摊贩、一个庄脚小孩。”

这些经历,是她日后利用网路做公益的起点。她自学摸索建立企业网站,一年不到,就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在国中二年级的时候,她因为见识到了农业生产力受损的情况,与农委会发生争执,最终迫使政府收购,并掀起一股买柳丁救农民的热潮。

国小六年级的时候,她为那些没钱补习学生架设了“安安免费教学网”。第一年的时间里,为了筹措费用和制作教材,她接触各种资源,每天都去图书馆找资料,以热心网友提供免费教案支持。这份努力,使得这个网站累积有2.3万笔教材与多媒体影音材料,有70万人次访问使用。此外,《商业周刊》总编辑郭奕伶两个孩子也曾多次使用这个网站。

检视沈芯菱所做的一切,每一项几乎都是从弱势者出发,是藉由网络平台弥补知识上的差距,这个she称为“知识公益”的出发点含有her检视自己并且撕下贫穷标签的意涵。她有一次拜访蚵农阿嬷,看着老妇的手指被牡蛎割伤,却笑咪咪戏称,那红色鲜血是“红包礼”,只有这样才能赚钱为孙子付学费。这样的勤苦韧性,让her反思,他们不是失败者,为何要把曾经赤着双手奠基好社会基础的人移到金字塔最低层?

才21岁的沈芯菱深刻思索贫穷背后的结构性不公。就像是孟加拉社会企业家尤努斯,在40岁回乡发现贫穷工作者缺乏生产资本,被高利贷剥削,所以他创立了穷人银行。而沈芯菱,也通过自己的方式,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持,将助力传递下去。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与勇气,以及对社会正义的一种追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