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奋斗精神的名人故事像干渴的夸父路遥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作为一个农村青年,他摇身一变,成了学校派“红四野”的头头。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
这些激进、冒进行为多少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但这也成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一位1949年出生的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人,从小就有着对知识和改变命运的渴望。在贫穷困苦中成长,他从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到了一名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人。
1957年的深秋,一次与父亲去延川县郭家村伯父家的亲戚探访,让他体会到了生活中的艰辛和不平等。他那时就已经学会如何面对逆境,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和抗争。
随后,他进入初中学习,并在食堂分级制度下感受到了社会阶层差异,这种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要改变命运的心志。在林虹之前,有本地姑娘向他表白,但他拒绝,因为她无法帮助他上大学。这种对于更高教育背景家庭成员所能提供支持的情感需求,是他婚恋观念的一部分,也是《人生》小说中的主题之一。
失恋之后,路遥再次遇见曹谷溪,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情,最终结识了彼此未来的伴侣林达。两人在通讯组相遇,与林达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们决定结婚,并最终育有一女。
1978年,《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当代》杂志上发表,这篇作品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以及1979-1980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这场突破,为他的未来铺平了道路,让更多读者了解并欣赏他的作品。
然而,即便如此成功,对于权力和现实世界的问题仍然挥之不去。父亲因误解被捕的事故,再次触及这个问题,使得路遥意识到权力的影响以及底层人民对于它的追求,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和创作思想。
1981年夏天,在甘泉县招待所内工作十八小时,每天转圈子写作,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人生》,以其丰富的情感内容深入读者心扉。这部作品迅速脱销,被改编成电视剧,还有出版社加印7200册总数超过26万册,而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为其赢得巨大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