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物故事永远执着的美丽
从未料想到,将“美丽”这个词与他联系在一起。尽管已是71岁高龄,他依旧显得精干、活力四射,不乏智慧和幽默。他的成就,让“美丽”这个词显得浅薄而无谓,无法与他并肩。
但是在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我突然听到“美丽”这个词。这位世界知名的“杂交水稻之父”,竟然与美丽有如此直接的关系。那是我采访中唯一机会提出的问题,因为我始终不解,他为何会违背母愿选择了艰苦陌生的农学?
袁隆平没有犹豫地说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大答案:“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了!太让我当时想,将来一定要去学农。”60多年的漫长岁月,他仍然能忆起儿时的感受,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这片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向往的最美梦境?现实中的落后、贫瘠让寻找美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不会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路—定要走到底。”
为了杂交水稻,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几乎用所有知识、汗水、灵感和心血围绕着杂交水稻运转。在研究开始初期,为获得一株必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在烈日下差点踏遍了所有稻田,前后共检查14000个穗。
巨大的付出,在几十年的育种生涯中,可以说成为家常便饭。他以生命和科学力量创造科技工作者百折不挠坚韧。或许上天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这些成果引起国内外瞩目,一项接着一项...
30多年间他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又传佳音...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巨大深远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称他为当代“神农”,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全人类福音。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这些辉煌荣耀名利,对于袁隆平丝毫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骑摩托车试验田;追赶阳光北至南察看育种基地。一再声称善言辞,但谈及超级杂交水稻则雄辩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目标。”已经功成名就仍驱赶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如幻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