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梦想的青春像干渴的夸父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 他从一个农村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学校派“红四野”的头头。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
这些激进、冒进行为多少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但这也成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从一个贫穷的家庭出生,他8岁时就要去伯父家走亲戚,但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不回。他躲在老树下看着父亲远去,那一夜,他成为了大人。这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和匮乏感,是他余生所需填补和满足的一种巨大力量。
随后的几年里,他担任各种职务,但每次都因为自己的言行或是背后的政治原因而遭到排挤。在一次又一次的人际关系纠葛中,他深深地体会到了权力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
直到1973年夏天,当他得以推迟入学并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时,一切似乎都有可能改变。他凭借组织能力,全票当选班长,但这个决定却再次将他推向风暴中心。
婚姻也是这样一种选择——高加林虽然爱上了刘巧珍,但为了摆脱命运选择了一位来自干部家庭的黄亚萍。而路遥,则在失恋之后遇见了林达,他们结婚并生下女儿路远。这段婚姻充满了牺牲与坚持。
但即便如此,在1981年的夏季,当他沉浸于写作《人生》的过程中,这份苦恼依旧无法避免。尽管作品最终获得成功,《人生》火爆销售,将近26万册流通市场。这一切,都不过是那片未知世界中的迷雾,只能让那些寻找真理的人继续前行。
抽好烟,是心理需求。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小小的情感慰藉,而抽烟正是其中之一。当所有事情都变得困难重重时,它们成为了人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不过,对于那些像路遥这样的创作者来说,这些习惯更像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更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理解的心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