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逆袭先锋像干渴的夸父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他的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在食堂的伙食分甲、乙、丙三个等级时,他常常连丙菜都吃不起。这一切,都让他感受到了深深的贫穷和被忽视。
他从一个农村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学校派“红四野”的头头。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这些激进、冒进行为多少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但这也成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一直是这样一个人——在极端贫困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人。他将自己的婚恋观投射进小说《人生》里。高加林虽然心底深爱着刘巧珍,但为摆脱命运,仍选择了干部家庭出身的黄亚萍。
失恋之后,他跑到好友曹谷溪那里痛哭了一场。在通讯组,他遇见了日后的妻子林达。他们结婚后,她特地去见了与她从小一个大院长大的林虹,说是林虹大哭一场。
1973年秋,他得以推迟一周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他凭出色的组织能力,全票当选班长。在后来路遥病危时,没有人怀疑林达这一生为路遥做过的牺牲。她每月38块的工资,大部分支援了路遥,他们生活简单但充满爱意。
1981年夏,他住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写作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人生》,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以至于招待所的人怀疑他神经错乱。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他的父亲砍树被抓,但经过多方关系营救,最终得到释放。
仅二十多天后,《人生》完稿。他特地到白云山道观中抽了一签,大吉。《人生》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头条刊发,其火爆程度超出了想象。此书出版后,即使面对无尽赞誉与荣誉,它依然没有改变那颗内心如同干渴之夸父般向着成功不断追求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