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奋斗的夸父像干渴的路遥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他的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他常常饿得发疯,绝望,飞奔至野外找野雀蛋和能吃的野生果子和植物。
这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和匮乏感,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余生用超乎想象的能量去满足和填补。《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他将自己的婚恋观投射进小说《人生》里。
失恋之后,路遥跑到好友曹谷溪那里痛哭了一场。在通讯组,他遇见了日后的妻子林达。林达性格单纯,文笔好。她与他恋爱后,与她从小一个大院长大的林虹相见,对林虹大哭一场。
1973年秋,路遥得以推迟一周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他个头不高,看着敦实厚道。在后来路遥病危时,没有人怀疑她这一生为路遥做过的牺牲。他们结婚于1978年1月25日,并在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举行简单而温馨的小型婚礼。
1981年夏,路遼住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写作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人生》,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将身体和心都放得低低的,把生命填得满谷满仓。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他的父亲被清涧县公安局抓到拘留所,只有通过多层关系向清涧县委说情才得以释放。
仅二十多天后,《人生》完稿。大吉如意地抽出“鹤鸣九霄”签码,这本书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头条刊发,其火爆程度超出想象。此书第一版13万份很快脱销,再版12.5万份,一年后加印7200册总数近26万册。读者来信雪片般飞来,使电视台、报纸争相报道其影响力深远。而这背后的故事,是关于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人生的传奇——像干渴的大流士一样,他们追求的是更高更美好的生活目标,而不是停滞不前或沉迷于现状中不可持续的情绪状态。如果我们把这个比喻拿回到现代社会,那么它就代表了无数普通人的共同梦想,即即使面对困难与挑战,也要不断前进,为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懈奋斗。不管是在学业上、事业上还是个人成长上,都应该像那位勇敢追求知识权利的人们那样,用尽全身之力去征服未知领域,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与幸福。这就是“努力奋斗”的精神,它激励着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希望,无论未来如何变幻莫测,我们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就一定能够迎接新挑战并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