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具正能量明星路遥像干渴的夸父追逐梦想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作为农村青年,他摇身一变成了学校派“红四野”的头头。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
这些激进、冒进行为释放了他长期被压抑的自卑和屈辱情绪,但也成为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出生于1949年的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被家人取名“王卫国”。到八岁时,他家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加困难,一贫如洗。
1957年深秋的一天,他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母亲特地给他穿了一双新布鞋。走了两天后,他们终于到了伯父家。在那里,小男孩的心中已经有了一种对未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1958年春节前夕,他父亲说要去县上赶集,并表示第二天会回来的早晨,小男孩决定跟随父亲离开。他躲在老树下,看着父亲远去,这一夜改变了他的命运,使得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他个性坚强,有主见,不顾伯父母反对,在同学有限资助下上了初中。在食堂分等级吃饭时,即使是丙菜都难以入口,这让小男孩感受到了社会的巨大悬殊和不公平。
饥饿感像黑洞一样紧紧包围着他,让他无尽寻找野雀蛋、野果和植物来填补这个空虚。这种饥饿感伴随着余生的旅程,如同老狼追踪猎物,无休止地向前推进。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形容这份饥饿:“这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
1968年底,当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布号令后,再次改写了他的命运。他回到郭家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里的同情心让他们选送他到百货公司开展思想宣传工作。这段经历让小男孩认识到爱情与生活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也预示着未来的艰辛挑战。
1970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整肃事件将路遥卷入其中,因涉嫌打死对立派成员白正基,而失去了林虹,她曾是文艺骨干,与之相识相知却因误会而离别。此时,“爱情露出峭岩斑驳底色”,那份失恋之痛像是灰霾般散去,只留下一种超乎想象的孤独与复杂的情感纠葛。
1973年的夏天,当各公社推荐工农兵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时,再次因为旧案件被拒绝入学。但是在文教局和县委努力核查之后,最终证明白振基已于4月18日早晨死亡,与路遥无关,因此得以推迟一周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成为班长,是这段经历中的转折点,也预示着即将迎来的风雨与挑战:
在那个充满希望与忧虑的时候,一位女作家的支持成为动力 hersupport became his driving force. 他们结婚并育有一子,但当面临文学创作上的挫折时,他们共同承担起家庭责任,为对方提供温暖避风港:
1981年的夏季,当《人生》最终完成并出版,它就像是一道光芒照亮整个时代,将人们从沉重现实中解脱出来。而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了一生的悲欢离合,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表达出了对于自由、爱情以及个人追求梦想的一切愿望:
抽烟,对我来说,是心理需求。当你把最后一支香烟点燃,你知道这可能是结束,也可能是新的开始。你可以选择放弃,或许那就是你的救赎;或者你可以继续吸吮它,让它成为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你,你不是孤单一人。你总有人,可以依靠,可以信任,就像那些曾经陪伴你的文字一样,它们不会消逝,它们永远存在于时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