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一生的前前后后他曾是优秀学生背负着格言座右铭他的故事又是怎样一番风雨变迁
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穷家庭,父亲为教师。他的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
14岁那年,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他决定辍学,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然后又到了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被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与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在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时,他发现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他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的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因此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的底部,对欧美市场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一共7个多年的时间里,李嘉诚赚得数千万港元;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使他得到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不过,预料到物极必反之后,不久即转向生产玩具。在两年的时间内,当初的一片繁荣已经过去,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中崭露头角,以每年1000万美元的出口额占据首位。
1963年与表妹庄月明成婚,并育有两个儿子:最大的儿子李泽钜和次子李泽楷。而从1965至67年代间发生了严重的地产危机,但并没有阻止他看好香港商业前景。当其他投资者纷纷抛售房地产的时候,他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三年之内,这场风暴平息,大批商家回流房地产价格暴涨。在这段期间里,由于其独到的眼光和策略,其资产增值巨大,最终成立了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并且通过收购控制了九龙仓等企业,将其资产基础建立起来。
70年代开始,与英资财团进行激烈竞争,其中包括怡和、太古、汇丰银行以及华资财团包玉刚所领导的财团。在这过程中,无论是收购还是反收购,都展现出了他的智慧与手腕,最终成功控制了老牌英资集团如九龙仓、大新银行等企业,以及主导制定政策影响力的金融力量,如汇丰银行等。此外,还涉足航运服务、电力供应及零售领域形成综合性集团,并扩展至海外地区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最终成为香港第一富豪并保持这一地位至今。
进入2000年代后的十几年里,其企业持续强劲发展,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还继续拓展国际业务,其个人资产也因此显著增加,并获得诸多荣誉称号,如世界各国颁发的大奖以及大学授予的一系列荣誉博士学位。此外,它们旗下的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四大雇主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之一,从而使其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人之一。这份传奇般的人生历程,让我们再次思考:那么,这位伟人的故事,又会如何继续演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