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正能量的人物事迹路遥像干渴的夸父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作为一个农村青年,他摇身一变,成了学校派“红四野”的头头。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
这些激进、冒进行为虽然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但也成为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出生于1949年的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被家人取名为“王卫国”。八岁时,他家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一贫如洗。在1957年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时,他穿着新布鞋踏上旅程,却在漫长的路上磨出了血泡。
这个时代让他从一个八岁的孩子迅速成长为一个大人。他的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在食堂分等级吃饭时,即使是最低等级丙菜,也常常超不过他的预算。这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和匮乏感,如同巨大的黑洞,让余生的能量都用来填补和满足。
1968年,他19岁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但很快随着毛主席的一纸号令,再次改写自己的命运。他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并与北京知青林虹陷入爱情。这段恋情改变了他,从喜欢穿红色衣服到取笔名“缨依红”,并最终改为“路遥”。
1970年春,他涉嫌打死对立派成员,被整肃派所孤立。不久后收到了林虹绝交信和退回来的提花被面。那时候,“爱情露出峥嵘、斑驳底色。”
1973年夏天,他得以推迟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但因曾经的事故再次被拒绝。此后经过努力,最终顺利进入大学并当选班长。毕业后,他留在《陕西文艺》(后来的《延河》杂志)工作,与妻子林达共同支持彼此,他们有了一女叫路远。
1981年夏季,这位作家住在甘泉县招待所内,以18小时每日不间断地工作完成重要小说之一——《人生》。这期间,还有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发生—父亲遭遇公安局抓捕,只因他们认为他的行为欺负公权威。当事情解决之后,这些体验深深植根于他的精神中,对权力的迷惑与向往影响了其后的行为。
仅仅二十多天,《人生》完稿。这本书通过白云山道观抽签显示大吉,并且火爆程度超出想象,不仅首版13万脱销,还需加印7200册,使总数达到26万册。读者来信如雪片飞来,每个电视台都希望将其改编成电视剧,而电话线不断响起,让这位作家的生活充满忙碌与挑战。